3月1日——4日,参加26届全国生物奥赛国家集训队的王玄之同学凭借超强实力从全国各大名校学子中脱颖而出,入选仅有4人的第29届国际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国家队,成为2018年迄今为止西部唯一一名学科奥赛国家队队员。
为进一步鼓舞师生,提高我校学科奥赛成绩,落实学校新学期的规划,2018年3月30日晚,我校在远航楼四楼成功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竞赛经验交流会,由五位已经通过学科奥赛保送入清华北大的同学分享他们参加奥赛学习的心得与获胜的经验。
绵阳中学2018年学科竞赛经验交流会现场
保送入北京大学的白丁同学谈物理竞赛,似乎具有浓厚的中国哲学味道,他的演讲主题是:学而有道。当然,在宏大的哲学话语之下,学习的经验也是具体的。白丁同学诚挚地告诉同学们,要想学好竞赛,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竞赛目标,再者就是如何学习竞赛。要想学好竞赛,常规学习成绩一定不能落下,还要有一颗持之以恒的心。白丁同学幽默的讲话方式和生动的ppt吸引了在座各位学弟学妹们的注意力,印证了《中庸》的一句话“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保送入北京大学的陈宇轩同学对数学奥赛的总结高度凝炼,就是两个踏实:心态上的踏实,做事踏实。保送入清华大学的刘检兵同学与同学们分享的是他参加奥赛的心路历程,从最初学习竞赛到进入国家集训队,刘检兵同学将这条天路作了细致的切分:1、为何来学习竞赛?功利还是兴致;2、学习过程中,产生的自负与浮躁,如何静心学习;3、失落与迷惘,压力扑面而来,如何坚持下去;4、取得成绩时,踏实与自省,要对自己的习惯进行反思;5、平和与毅力,不骄不躁,稳扎稳打。这两位奥赛骄子谈的重心不约而同都是奥赛学习的心理问题。在巨大的学业压力之下,周期长,枯燥乏味,时间和精力投入高,淘汰率高,生存率和成功率极低的高中学科奥赛历来被众多学生畏途。奥赛学习就是长跑,奥赛学习者最长的路在自己心中,孤独而艰难。由此可见,奥赛学习的最大挑战首先来自学习者的内心,学习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问题,而是极为复杂和系统的人生工程。
保送北京大学,并进入国家队,将代表中国出征,王玄之同学无疑是绵中校园新学期来最大的网红,他的演讲受到了大家的高度关注。王玄之同学谈生物竞赛,他用了一个比喻:飞翔。他将自己的竞赛路比喻成了一次飞翔,从起飞到降落,经历种种。在成功之前,奥赛学习无疑是枯燥乏味的,不仅如此,还要经历种种挫折和困难。学习上的成功就像鸟儿飞翔,每一次都是全新的。这也许印证了荷尔德林的一句话: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安居于大地之上。王玄之同学所论的飞翔是精神追求的高度和行为实践的力度结合在一起的。他告诉在座的同学,要端正心态,努力让自己配得上自己心仪的大学,而不是异想天开的去评判哪所大学更优。王玄之同学的演讲引起了学弟学妹的深思,作为身边的榜样,王玄之的成功也给同学们注入了奋斗的力量和勇气。
2017年骄人的奥赛成绩不仅极大地鼓舞了绵中师生为创建全国超一流重点高中的勇气和信心,而且为正在参与奥赛学习的众多学子提供了学习的榜样和前进的方向。高位求进,砥砺前行。新时代,新的一年,新学期,绵阳中学继续坚持立德树人、全面育人、办人民满意的有品位的全国超一流重点高中的办学思路,围绕健康课堂和绿色德育两个重大的教育教学实践理念不断创新,五大学科奥赛也相应地开展了教学改革和创新,本次奥赛经验分享会就是一种积极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