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绵阳中学历史名师刘晓荣老师,为高二年级家长带来了《亲子沟通的探索与实践》主题讲座。刘老师从多年积淀的教育教学经验出发,结合自身成长经历与大量实际案例,分享了自己在亲子沟通交流中的一些感悟,概括为以下五点:
一、孩子的性格只有不同,没有好坏
在刘老师班级上曾经有这样一位学生,他性格内向不善言辞,家长对于孩子的沉默寡言显得十分急躁。而刘老师在与学生朝夕相处的时间中也了解到这很大可能是学生的天性使然,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刘老师坚信同样会有其可以发挥的优势。在老师的默默陪伴与关怀下,学生渐渐地表露自己想要去学习导演专业的想法。正是由于性格的内向,个体将更多时间的用来内省,对于周围人的情绪也显得更为敏感,这对于成为一位导演来说无疑是一个优势。最终,这位学生以全国前五的优异成绩被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录取。这或许也正启示我们:“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上帝让他在这个世界上存在,就一定会给予他存在的价值体现,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去尊重和发现他们身上所拥有的优势。
二、家长的心态对于孩子的影响
高中生的学习成绩经常波动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面对不想理想的考试成绩,学生也难免会有挫败感和焦虑,这时候恰恰也是他们最需要鼓励与支持的时刻。多数家长原本是抱着关心孩子的初衷,但表现出来却是对成绩现状的干着急、对孩子学业的更大焦虑。殊不知这无形之中会将焦虑传递给孩子,反倒增加了他们的心理负担。
作为家长,在应对孩子学业压力与考试焦虑的时候,自己首先要保持心态的稳定,最大可能的接纳孩子的不如意。
三、与孩子沟通注意时间节点
刘老师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新手司机在刚刚拿到驾照的时候大多比较激动,尽管周围人都会提醒他上路要慢些,而事实往往是要等到新手司机真的吃点亏,碰了一鼻子灰才真正能听得进去。
所以我们在与孩子沟通的时候,也要注重教育的时机和场合,这样比起干巴巴说教式的效果要好得多。
四、语言不是传递信息的唯一方式
有次我路过一个中学,那天正好高考,当时听见一对母女的对话。母亲搀着女儿,看着是要去考场了,然后问,女儿你紧张吗?女儿说我不紧张,妈妈说“你可千万不要紧张”,她说“千万不要”又震颤、又结巴,表现出了很多焦虑,女儿说“是,我一定不紧张”。妈妈跟孩子的这次沟通,通过语言想要传递的是,“请你放松不要紧张”,但是非言语表露的是,“你怎么还没紧张起来,我都紧张成这样了,你难道还不紧张吗”。
人有这么一种本能,当身体动作或者表情和语调跟你所说的不一致的时候,人们更倾向相信非语言。我想这也就说明了非言语沟通的重要性,所以家长亲切、柔和、慈祥、肯定的眼神、面部表情,这些在与孩子的沟通交流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五、不着急,不放弃
庄稼的成熟需要阳光,需要雨露,可是有了阳光和雨露,成长还需要时间,在这一过程中“等待”是非常重要的。
教育就像在土壤里培育庄稼,我们要做的就是给孩子提供足够肥沃的土地,静心观察它的种类,再依此选择耕耘的方式,适度引导,除杂草、保丰茂,不着急,不放弃,静待花开。
幽默风趣的刘老师在讲座中不仅给大家分享了亲子沟通的智慧,也传递了满满的正能量,获得了家长连连不断的好评与掌声。
课堂现场:
课后反馈: